• 期刊首页
  • 所况介绍
  • 期刊导读
  • 投稿须知
  • 邮箱投稿
  •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栏目导航

期刊介绍
所况介绍
期刊导读
投稿须知
邮箱投稿
在线投稿

综合新闻

  • 树轮透露青藏高原温度年...
  • 药食同源与植物代谢研讨...
  • 隐芽海藻擅长收割阳光
  • 植物界大熊猫中华水韭落...
  • 声明:本网电子邮箱被不...

研究进展

  • 国家林业局2016年第二批...
  • 宁心红杞胶囊作用机理及...
  • 所(园)在基因组特殊遗...
  • 水生植物资源项目组在莲...
  • 所(园)在植物抗病基因...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树轮透露青藏高原温度年循环变化史
2017-02-17 11:30:00

    本报讯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张齐兵研究组通过建立树轮密度—宽度残差序列,重建了青藏高原1700年以来温度年循环幅度变化的历史。该研究是国际上首次利用树轮资料来研究温度的年循环变化,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张齐兵研究组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的树木年轮生态学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多个高海拔(4000米以上)样点树轮宽度和密度数据的分析发现,树轮宽度显著响应于冬季温度变化,树轮密度则能够可靠地指示夏季温度信号。

  研究发现,温度年循环弱化趋势在青藏高原及更大的空间尺度上始于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70年代,在之前18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则呈现了微弱的上升趋势,意味着工业革命以来温度的季节性越来越不“分明”了。

  研究人员介绍,这一发现与青藏高原冰芯记录的硫酸盐气溶胶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增加的证据相一致,表明了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地区温度年循环及大气成分的影响很可能始于19世纪70年代。

  据了解,过去一直以来,大多数关于人类活动对长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都集中于气候变暖,对于温度年循环幅度(夏—冬温差)变化的研究则局限于仪器观测时段。这主要是因为基于代用资料往往只能重建某一季节的温度,难以同时得到均一的、两个不同季节的温度信号。尽管基于仪器观测资料的研究发现温度年循环在近几十年有弱化趋势,并且这一趋势可归因于人类活动,但这种弱化趋势始于什么时候以及在工业化前是否存在尚不清楚。(齐时)

上一篇:药食同源与植物代谢研讨会关注功能食品开发
下一篇:最后一页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南京中山植物园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11459号
地址:南京市中山门外前湖后村1号  邮编:210014